首页 门户 资讯 详情
  • 评论
  • 收藏

灯火商贸网 2021-09-13 450 10

比起性教育,我们更缺的是这个......

德邦,德邦快递,德邦物流,德邦快递怎么样,德邦物流怎么样

  

  01

  我们的社会,谈性色变。

  相信有很多像我这样的80、90后朋友,除了初中时遮遮掩掩还常常被其他课占据的“生理卫生课”,根本没有接受过正统的性教育。

  小时候,我问我妈,“我是从哪来的?”,我妈直接回我,“垃圾桶里捡的。”同桌爸妈的回答更神奇,直接说他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,导致他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自己是孙悟空的亲戚。

  这些年,越来越多的性暴力、性犯罪开始向低龄孩童伸出魔爪,我们的社会总算开始越来越重视性教育。

  然而,我们还忽略了另一种教育——死亡教育。

  

  02

  作家早崎绘里香在《生死功课》里说过:“死亡教育和性教育同样重要,甚至死亡教育比性教育更加重要。因为,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性。但是每个人都会有死亡。”

  我们的社会,讳死莫深。连谈论死亡都是极其不吉利的事情,就连与“死”谐音的数字“4”也要尽量回避。家里的老一辈,在春节里,穿衣打扮都要求避讳与死亡相关的黑白色。

  小时候,我们第一次以某种方式接触到“死亡”,或许是家中长辈的去世,或许是养的动物的死去,又或许是瞥见电视上的新闻报道……

  我们问:

  “人为什么要死亡?”

  “人死后会去哪里?”

  大人不是搪塞回避,就是胡乱作答:

  “他在睡觉。”

  “他去旅行了。”

  “他上天堂了。”

  结果让孩子对死亡产生了深深的疑惑和恐惧。

  

  在我们的教育中,一直缺席“死亡”这一课。

  正如白岩松所说,“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,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。”

  

  03

  为什么我们会害怕谈及死亡?

  因为我们不曾真正理解死亡的含义。人们总说,未知的才是最令人恐惧的,就是这个道理。

  虽然害怕谈起,但我们都明白,死与生一样,都是生命必经的过程。如果能系统地了解“死亡”是怎样一个过程,或许我们更能坦然面对亲友的离逝,化解生死离别带来的痛苦与悲伤。

  《当我们谈论死亡时我们在谈论什么》,这是一本完全的“死亡指南”。

  作者莫莉被称为“TheDeathTalker”,基于常年的对垂死者和悲伤者的照护经历,她在书中为我们讲述了十七个关于死亡的真实的故事。

  她从介绍如何谈论死亡,如何面对意外、绝症到揭秘真实的死亡的过程,最后对如何做死后护理、举办葬礼和纪念活动等程序,如何抚平悲伤等给出了全面、详细的建议。

  垂死是个什么样子?书中给了我们答案。

  从奄奄一息到最终失去生命特征之间,在“主动死亡”阶段出现的幻觉、在濒死阶段的身体出现的蓝色斑点、到最后阶段的“潮式呼吸”......

  如果你想全面了解“死亡”,不妨翻开这本书好好读一读。

  

  04

  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显示,我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,而这个数据正在逐年上升。大多数儿童青少年,选择去死是因为: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们,死亡,到底是怎么一回事。

  8岁男孩因为作业问题被父母训斥,锁门自杀。

  14岁男孩周末贪睡,被母亲掀被子,一气之下从12楼跳下。

  15岁少年因为遭受同学凌辱,留下血书自尽。

  20岁女留学生不堪光鲜生活下的重重压力,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。

  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。

  死亡在中国孩子的眼里,是抵抗家长的手段,是逃避生活的退路。

  他们不懂死亡,才会将此作为逃避的手段;我们不知死亡,才会陷入亲人离世的痛苦中无法抽离。

  

  05

  “不知死,焉知生”,死亡教育虽名为谈死,实乃谈生。

  《寻梦环游记》,是一部经典的死亡教育电影。

  电影里的阴间仿佛是另一个世界,那里的成员的情感、生活方式、社会关系和人类社会没有区别。亡灵节时,沟通两界的大门打开,亡灵踏过万寿菊花瓣组成的桥,可以暂时重回人间,再一次与家人团聚。

  电影里那句台词,我至今还记得,“一个人的一生,死亡不是终点,遗忘才是,我不会忘了你因为我会一直爱着你。”

  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。

  第一次是生物学上的死亡,人的呼吸停止、没有心跳,你无法再感受这个世界。

  第二次是社会地位的死亡,在追悼会上,亲朋好友们都来告别,那一刻被宣告了与这个世界再无联系。

  而第三次才是真的死亡,当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,这时你便真的死去,这个世界的万物都不再与你有关。

  电影用一种特别温情的方式,给孩子揭开了死亡的神秘面纱,补上了一堂死亡教育课。它告诉人们,死亡不是永别,遗忘才是。

  

  05

  正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前一天晚上,我们公司27层的楼顶上,一个顺丰快递小哥一跃而下,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。

  又一个生命以如此壮烈的方式,离开人世间,留下一片唏嘘与遗憾。

  哲学家萨瓦特尔说:“认识死亡,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。”

  关于活着这件事,死亡是最好的老师。

  乔布斯曾说:“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命的可贵。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有死的时候,才会开始思考生命,从而大彻大悟,不再沉溺于享乐、懒散、世俗。不再沉溺于金钱、物质、名位,然后积极地去筹划与实践美丽人生。”

  记得看过一段这样的话:

 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,出生是封面,死亡是封底。我们虽无法改变封面前和封底后的事情,但书里的故事,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。

  了解死亡的终极意义,是指导我们更好地活着。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分享

邀请

下一篇:暂无上一篇:暂无

最新评论(0)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灯火商贸网  

© 2015-2020 Powered by 灯火商贸网 X1.0

微信扫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