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癜风的症状 健康时报 权威健康资讯,因专业而信赖! 12月16日,演员胡兵在微博上发文称:“幽门螺杆菌治疗全纪录!幽门螺杆菌会给胃部带来伤害,长期的炎症会有癌变风向!大家一定要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,爱护家人,从胃健康开始。” 还用视频记录下自己就诊治疗的全过程: 胡兵在视频中称,自己在直播时发现胃部不适,去医院检查做了筛查幽门螺杆菌的C14呼气试验。结果显示,试验数据是1107。医生解释,这个数值只要超过100就是阳性。 由于共餐是幽门螺杆菌传播的重要原因,于是,胡兵让整个工作团队的人都做了检查。 经过14天的药物治疗,胡兵再次到医院检测幽门螺杆菌时,检查结果已经小于100,到了阴性的范围内,他终于松了口气。 不少网友看后表示担心自己感染了幽门螺杆菌,也要去查一查。 面对幽门螺杆菌, 到底该怎么办? 据2017年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,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仍达约50%。① 研究还表明,感染者中大约有1%的人最终会演变成胃癌。而我国有14亿人口,有7亿人感染,这个数字是非常巨大的。即便是1%的感染者不加治疗罹患胃癌,那么将有700万人是“胃癌候选人”。 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此普遍,还可能引发胃癌,应该如何应对?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杨爱明、主治医师严雪敏2019年7月在医院公众号上刊文,介绍了幽门螺杆菌的防治方法。② 1.幽门螺杆菌,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? 目前研究显示,幽门螺杆菌是人类消化性溃疡、慢性胃炎的主要的致病因素;常年不受控制的幽门螺杆菌感染,还可能导致胃癌或胃淋巴瘤的发生…… 所以,1994年,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确定为Ⅰ类致癌因子! 这样看来,幽门螺杆菌似乎是个“坏”细菌! 但现在的研究也发现,对有些人群而言,根除了幽门螺杆菌,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高了,有些人甚至更容易过敏了。 似乎,幽门螺杆菌也并非一无是处。 2.幽门螺杆菌需要“根除”么? 无论是2007年还是2012年我国国内的专家共识,专家们都认为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是一种病原明确的传染病。特别是在消化性溃疡、胃癌、胃的某种淋巴瘤中,都倾向于“根除幽门螺杆菌”! 2015年日本京都的国际幽门螺杆菌专家的大会共识甚至提出为“减少胃癌、慢性胃炎等疾病的可能”,幽门螺杆菌一经查出,就应该根除。 3.只要发现幽门螺杆菌就得“杀”吗? 其实,幽门螺杆菌只是一种被研究得较多的生活在胃内的菌而已。 目前有观点认为,所谓幽门螺杆菌感染,其实就是胃肠道菌群紊乱的一个特例,提示的是人体内环境的紊乱,本质上应该调整机体内环境的平衡,而不是盯住一个幽门螺杆菌穷追猛打,更不应该为根除幽门螺杆菌而造成体内益生菌群体的生态失衡。 其次,目前经典的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方案往往需要多种抗生素的协同,根除才会有较好的效果,而滥用抗生素或不规律使用抗生素会很容易产生耐药菌,导致多次根除幽门螺杆菌不成功。 反复多次根除不仅容易加重肝肾负担,而且容易造成肠道菌群紊乱,导致人体内环境失衡,产生更多疾病状态。 更不必说目前推荐的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是四药组合方,近2周的费用近千元,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医疗负担。 但是,对那些发病机理研究得比较透彻的,众口一词认为患有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的患者,如消化性溃疡、胃癌、胃恶性淋巴瘤(MALT),目前消化界医生还是认为有条件的话应该根除。 对于一些不明原因的荨麻疹、不明原因的贫血,有时也要根除幽门螺杆菌。 但是,杀菌需慎重! 4.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? 首先,我们需要了解常见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途径: 不洁餐具 聚餐传播 接吻传播 母婴传播 不洁排档 社交传播 可见,幽门螺杆菌感染多是由于“病从口入”。因此,注意个人卫生十分重要。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,避免体内菌群失调,则是最根本地避免患上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的方法。 因此,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: 1)勤洗手,尤其是餐前洗手; 2)碗筷要消毒,尤其与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共同进食的时候,做到餐具分开; 3)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,应主动与他人分餐; 4)聚餐时,鼓励使用公筷,最好是通过宣传,使大众认识并接受使用公筷,即全民公筷行动。 更多健康科普提示 本文综合自: ①刘文忠.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[J].胃肠病学,2017(6). ②2019-07-24“协和医生说”(pumchdoctor)《幽门螺杆菌,该不该“赶尽杀绝”?》 本文编辑:王真审稿主任:杨小明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分享
邀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