稿稿平台 东方网记者卞英豪 “行程码带星了,去您那是否需要核酸检测证明?” “我在当地做的核酸检测,到您那管用吗?” “我现在的健康码是绿的,到您的城市我该怎么验证健康码?” 出差在外,您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困扰?行程码带星,健康码为绿。但即将前往的城市防控标准不一,异地核酸报告是否“互认”?来自有确诊病例的城市又是否需要集中管理……一系列防控政策问题,一度难倒了不少“打工人”。 今年1月6日,国家发改委、卫健委等中央十四个部门联合发文:“要在落实防控措施的同时,保障人员安全、有序流动,坚决防止简单化、“一刀切”、“层层加码”,最大限度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。” 如何在精准防疫的前提下,尽可能减少百姓跑腿的次数,降低“打听”政策的成本。这也成为了全国政协委员王煜所思考的问题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王煜委员向大会提交了一份《关于形成全国统一的精准防疫标准的建议》。 “我一直在航司工作,但写这份提案时,我的视角是一个普通的乘客。”在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时,王煜委员介绍,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,“核酸检测”几乎成为了他的日常工作之一。但这份核酸报告常常让不少群众“犯难”。 “有的地方只认当地医院的核酸报告;有的要求72小时内的报告,有的则缩短为48小时。有的甚至还需要做多次核酸检测。”王煜委员表示,“每去一个地方都得了解一下当地的防控政策,有时候要是信息有偏差,甚至可能会对老百姓的出行造成阻碍。” 健康码的互认,也是王煜关注的问题。王煜委员告诉东方网记者,目前,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均已形成了各自的健康码体系和标准。但各地健康码不通用,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员往来。“个人疫情健康信息,如果不能及时在异地被掌握,也不利于迅速阻断疫情。” 对此,王煜委员提出了多项建议。 “先是做到行程码、核酸报告、疫苗接种记录等检疫信息的互认。”王煜委员认为,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,各地“动态清零”的经验丰富,数据充足。可在合适的时间,打造一个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。“同时,再加快实现健康码、核酸证明、疫苗接种等疫情防控关键信息的数据整合与共享,形成全国统一的数据平台。” 科学技术也将为精准防疫提供助力。王煜委员建议,将相关防疫信息与身份证等载体结合,在机场、火车站刷身份证换票的同时,完成疫情防控所有必要信息的核验。 “我们不妨考虑引入面部识别等新兴技术,实现无感通行。如此在机场、火车站、医院、商场等人员聚集区域将不再需要设置大量人员层层筛查,大幅提高人员通行效率,节约大量社会人力成本。”王煜委员表示,这样的方法不仅在抗疫期间有效,还能有效帮助政府降低其他日常事务管理成本,实现更好的现代化治理。 此外,王煜委员还建议,及时总结各地疫情防控成功经验,整合形成全国统一预案。体现“快、准、严、早、暖”的科学精准防控要求,避免出现“自行加码”等工作盲目性,最大程度平衡好防疫和群众生活、经济发展关系。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分享
邀请